“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办学方针符合工程教育特性的软件学院将迅速发展,工程教育资源不足、办学方式因循守旧的软件学院,则可能逐渐与传统的计算机学院难以区分而退出工程教育行业。” 7月20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院长潘辛平说出这番话时,他面对的是参加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软件行业专家报告会暨2004级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介绍会的数十位业内专家。对于这番话的重量,所有与会者都清楚,这与其说是潘对软件学院未来大势的判断,毋宁说是他在宣告其“施政纲领”。 “游侠”潘辛平 潘辛平的名字前被缀以"院长"二字始于今年6月份,而此前,许多券商老总喜欢在潘的名字前缀以“布道者”,而在中国金融业的民间,潘的前缀则颇具传奇色彩──“游侠”。 这个头衔的得来,与潘辛平在金融行业的布道生涯密不可分。1989年从中科院博士毕业时,金融对于潘辛平来说只是属于另一个世界。但从1994年起,因为机缘巧合,让搞信息安全的潘辛平不断与金融接触,让其开始了游走于证券公司之间的生涯。 这样一些事实也许有助于人们了解潘辛平的“游侠”本色:2002年,在证券业内大大小小的研讨会上,业外学者与各公司老总们见面最多的,恐怕非潘辛平莫属,据他自己统计,这一年,全国100多家券商他走访了近2/3。 而据潘辛平本人估计,过去3年中,他平均每年有200天在外面出差,几乎是以在证券公司考察、咨询为生,但却不以此赚钱。 紧盯工程教育 但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院长的职位让潘辛平的“游侠”生涯暂告一段落,这个研究生院就做一件事——招收软件工程硕士。 在潘看来,交由他操持的软件学院是一个“最适合工程软件工程硕士的教育资源”:作为新教育模式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由中科院计算机领域最有实力的五家单位──研究生院、软件所、计算所、网络信息中心、北京软件工程研制中心共同发起。五家单位拥有最为庞大的由院士、博导/硕导、研究员/教授、副研究员/副教授的教师/导师队伍。发起单位的研究应用方向遍布计算机基础、核心技术和几乎与国民经济相关的任何领域,有自主产权的CPU-“龙芯”、曙光系列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女娲”,也有社会普遍应用的“汉王”手写产品系列、华建机器翻译系统等。 事实上,自2001年12月份被教育部批准成立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在北京与近二百家企业、事业,研究、开发、应用单位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从在读学员和今年已报名的学生情况来看,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这种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得到了认同。但是,目前全国有35个类似的软件学院,潘辛平觉得这些学院缺乏特色,跟普通院校的计算机硕士没多少区别。 当手中捏着一把好牌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因循前人的牌理出牌,但因循旧规显然与“游侠”本色格格不入,潘辛平希望能带领软件学院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或者说,打上潘辛平自己的烙印。 打造共赢平台 众所周知,传统教育是由两个单向过程组成,即教育对学生的单向知识传输和培养单位对用人单位的单向人才输送。而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希望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以已有一定实践经验、基本能够独立工作的在职学生为依托,将软件学院建设成为学生、教师/导师、IT服务企业、IT应用机构、科研机构的共同奉献、共同获利的共赢平台。 在这个共赢平台之上,潘辛平浪迹中国金融业近十年的经历正可充分发挥。除将面向“能够领导项目、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软件学院的一大特色外,潘辛平还希望能将金融工程作为他们学院的另一大特色。 这个定位缘于潘辛平对中国金融行业人才软肋的深刻理解:对IT技术和金融业务都有了解的项目管理人员大量稀缺。而将二者结合,正是潘辛平看好的突破口。 上任之后,潘辛平即着手实施他的教育理念。借助他与数百家企业老总结下的深厚人脉,他上任后做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跟这些企业沟通,要它们把自己手下的技术骨干推荐到软件学院来读书。这些人由于在企业中已经有非常好的背景和经历,再学习时就不会像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那样存在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带来一个良好的内部循环。因为学生质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要提高,否则上课很容易就会被学生问住,而教师的水平提高了,反过来亦可以带动学生提高水平。 但所有这些对于潘辛平来说,都只是一个开头,他希望看到的未来是“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的学习经历成为每一位学生职业生涯中闪光的一页”,他正在朝着这个目标衔枚疾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