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金融和信息技术成为当今社会两大热点行业。面对如此年轻并在蓬勃发展的金融业,置身于信息技术领域从事生产研究的金融IT人员,是否已经对金融有了最根本的认识和了解?是否已经掌握金融运作的基本规律?是否已经准备好,用科学的方法论为金融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IT与金融系列讲座”的第四讲的“金融与信息技术”讲座,潘辛平教授就以上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
|||
说到“金融与信息技术”,拥有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和金融界权威双重身份的潘教授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到这里来是给大家讲故事的…”。儒雅的潘教授刚一落座,淡淡的一句话使得同学们耳目一新,轻松恬淡的气氛瞬间充满了整个教室。
“1994年的我感到了中科院的困惑和痛苦…”。潘教授从“金桥工程”、“金卡工程”开始讲起,娓娓道来,一直讲到“N金工程”。正如潘教授所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金融改革刚刚起步,正在酝酿从传统的以算盘为主要工具的操作模式向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操作模式的转变。就像任何的改革一样,金融改革同样承受着阵痛,加上当时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也方兴未艾,金融改革由于缺乏信息技术领域的支持而举步维艰。潘教授作为金融改革和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亲历者,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当时自己身处困境时的迷茫、痛苦和反思。 |
|||
潘教授讲解了金融的本质和金融的广泛存在。金融是有趣的和有用的,是高度非物质化的产业,并且影响极为普遍;金融业区别于其它生产领域,不生产有形的产品;金融业却掌握着最重要的生产资源,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同时金融业也是IT服务和产品的最大买主,这一点反映了金融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的裙带关系。从美元的“暴利”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从美国岌岌可危的房地产业到当前石油期货市场的非常火爆;从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之前由坚船利炮造就的“生产增长”的辉煌历史到二战之后由金融业擎起的“生产公平”的大旗,再到中美两国金融市场成熟度的对比,无不折射出“金融”的影子。
如何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秩序?潘教授给了我们启示:不要相信权威,要用科学辩证的态度来“研究”金融。接着,潘教授从金融支付入手,为我们阐述了与支付相关的方方面面:支票在金融领域的独特作用;指纹银行的内在价值;网银支付安全的背后;关于第三方支付以及支付体系发展的问题。潘教授从金融支付作为切入点,并不拘泥于具体工具和具体实施,而是开宗明义,引用亲身经历的典型案例,为我们阐明了研究“金融”的一般方法论。例如,在讲述“支票在金融领域的独特作用”时,潘教授简单介绍了“USB支付”的独到之处,并启发我们去研究更为新颖的支付方式。更加让人振奋的是,潘教授敢于挑战权威的治学态度。在讲述“电子支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民银行电子支付指引(一号令)》中的关于“点子支付”的分类是不科学不严谨的,进而给出了科学严谨的分类方法
潘教授的讲座发人深省,不但为我们揭示了金融的本质,还启发我们在金融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不畏权威,用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研究”生这个称号。 |
|||